分析了台湾造山带——雪山山脉和玉里构造带变质温度和年龄数据。
温度数据包括: 泥岩镜质体反射率温度、拉曼光谱温度、变砂岩K-Ar体系封闭温度,可代表俯冲深度的温度、底侵区上下叠置板片的不同温度。 年龄数据包括: 碎屑锆石U-Pb年龄、低级变质矿物组合年龄、变砂岩中白云母变斑晶40Ar/39Ar年龄、全岩Lu-Hf等时线年龄、碎屑岩磷灰石冷却年龄,可分别代表俯冲年龄、底侵年龄、底侵时长、剥露年龄。
通过几何学和动力学分析,将不同构造带热-年龄路径配置到沟弧系中,约束了俯冲板片进入俯冲通道的先后序次、不用构造带之差异性俯冲深度、底侵区板片垂向叠置状态及不同底侵区的位置。
通过解析雪山山脉、玉里构造带热-年龄路径数据,约束菲律宾海板块向吕宋岛弧的不同俯冲路径过程和底侵样式,限定底侵位置和增生模式;分析该弧陆体系的热-年龄模式在西太平洋沟弧系统中是个体现象还是普遍规律,探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动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