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例:

2018年批准项目

2019年批准项目

2020年批准项目

2021年批准项目

2022年批准项目

科研成果
论文
专著
专利
获奖
论文
首页
>论文
Upper Mantl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outheastern China: Seismic Evidence for Magma Activities in the Late Mesozoic to the Cenozoic

    多期构造事件,如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新生代早期大陆边缘裂解、晚期欧亚大陆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东南部的地表几何形态以及地下结构。从西北部的福建到东南部的台湾,主导构造活动逐渐变新。福建遍布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火成岩,而台湾则被弧陆碰撞构造主导。其间的台湾海峡由于沉积较厚,水文情况复杂,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两岸布设的一百多个固定地震台站的连续两年波形数据和数百个符合要求的远震事件,提取面波频散数据,反演获得了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各向同性结构。 

  成像结果显示福建地区上地幔存在大规模的低速异常,结合火成岩分布推断形成时间为燕山期早期。低速区可能是残留的岩浆房,并在后期的岩浆作用中依旧发挥了作用。这一低速块体在较浅的位置(100千米以上)分裂成多个小尺度的异常体,对应新生代火成岩分布。而海峡区域同样出现了大规模低速块体,分裂成南北两块,对应着新生代早期(古近纪)和晚期(新近纪)两期的拉张作用。北部块体的形成时间较早,影响范围大,南部块体则形成时间晚,影响范围较小。拉张作用导致地幔物质上涌,冷却的岩浆堆积在下地壳形成高速异常。地球化学的证据表明,两期拉张形成的火成岩可能有不同的岩浆来源。同时,拉张作用还使得这一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仅为60-80千米,并出现了不连续的现象。 

  研究结果很好地揭示了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中生代到新生代区域岩浆活动与构造事件之间的联系。对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时间和位置,以及新生代东南沿海区域的拉张模式提供地震学上的参考。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858207)等共同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