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例:

2018年批准项目

2019年批准项目

2020年批准项目

2021年批准项目

2022年批准项目

科研成果
论文
专著
专利
获奖
论文
首页
>论文
Halogen (F, Cl) Concentrations and Sr-Nd-Pb-B Isotopes of the Basaltic Andesites From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Implications for the Recycling of Subducted Serpentinites

硼(B)同位素是俯冲蛇纹岩的一种有效示踪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研究团队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Glenn Gaetani研究团队合作,采用离子探针分析了冲绳海槽(琉球俯冲带)南部八重山地堑、与那国地堑(弧后扩张中心)及伊良部海丘(现代岛弧前缘)玄武安山岩的B同位素组成和卤素(FCl)含量,同时获得了样品的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从弧后扩张中心到岛弧前缘,B同位素逐渐变重,87Sr/86Sr逐渐富集,Cl/KF/Nd及流体活动性元素与不活动元素比值逐渐升高,指示俯冲流体输入的增多。其中,伊良部海丘火山岩具有最重的B同位素组成(δ11B= +6.6 ± 1.5‰),只能由板片蛇纹岩流体加入来解释,说明蛇纹岩是该俯冲带流体的重要供给源。此外,本研究样品的Cl/KF/Nd均与δ11B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全球岛弧火山岩也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俯冲蛇纹岩对弧岩浆的卤素通量具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伊良部海丘火山岩的Sr同位素相比于其Nd同位素更加富集,在Sr-Nd同位素相关图解上表现为数据点落在地幔与沉积物混合线的右侧。这种Sr-Nd同位素解耦的特征在现代岛弧火山岩中很常见,比如马里亚纳岛弧、汤加岛弧、南桑威奇岛弧等。研究人员发现具有Sr-Nd同位素解耦特征的弧火山岩通常具有较重的B同位素组成,而它们所对应的弧后盆地样品,Sr-Nd同位素无异常,B同位素也较轻。然而混合模拟计算显示,俯冲蛇纹岩的加入无法造成弧火山岩Sr同位素的异常富集,但蚀变洋壳可以。这暗示俯冲蛇纹岩和蚀变洋壳流体可能通常一起对弧岩浆的形成产生影响。该研究支持地幔楔流体通道理论,即俯冲蛇纹岩流体并没有广泛交代地幔楔,而是经流体通道穿过地幔,到达弧岩浆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