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全岩成分的研究往往反映经历了复杂演化过程(岩浆混合、陆壳混染、蚀变等)后的“混合”熔体,很大程度消减了熔体的差异性并掩盖了岩浆源区及演化过程的信息。相较而言,熔体包裹体因受寄主矿物保护,岩浆后期改造程度小,可提供岩浆演化的瞬时信息,是研究岩浆源区地幔属性及岩浆演化过程的有力工具。
对采自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热液区火山岩中橄榄石的熔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发现相较于寄主全岩,熔体包裹体表现出更大的元素及Pb同位素变化范围。根据元素及Pb同位素特征可以将熔体包裹体分为两种类型:低207Pb/206Pb值熔体包裹体和高207Pb/206Pb值熔体包裹体。其中低207Pb/206Pb值熔体包裹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全岩的类似,而高207Pb/206Pb值熔体包裹体具有明显高K2O、P2O5、Rb、U含量,低Pb、Cu含量的特征。通过对熔体包裹体数据的模拟计算显示其岩浆源区受MORB、来自下陆壳的EMI成分和来自沉积物的EMII成分不同程度的混合,且安山质火山岩主要来自于同源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同时受到了部分具有高207Pb/206Pb,高K2O、P2O5、Rb、U,低Pb、Cu含量熔体的混合,表现出岩浆成分的不均一特征。同时,熔体包裹体中与全岩成分不同的高207Pb/206Pb熔体的存在,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外来熔体很容易被全岩组分掩盖,导致部分演化信息的丢失。